一、電商定義
電子商務是利用微電腦技術和網絡技術進行的商務活動。各國政府、學者、企業界人士根據自己所處的地位和對電子商務參與的角度和程度的不同,給出了許多不同的定義。但是,電子商務不等同于商務電子化。
電子商務即使在各國或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定義,但其關鍵依然是依靠著電子設備和網絡技術進行的商業模式,隨著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它已不僅僅包括其購物的主要內涵,還應包括了物流配送等附帶服務。電子商務包括電子貨幣交換、供應鏈管理、電子交易市場、網絡營銷、在線事務處理、電子數據交換(EDI)、存貨管理和自動數據收集系統。在此過程中,利用到的信息技術包括:互聯網、外聯網、電子郵件、數據庫、電子目錄和移動電話。
首先將電子商務劃分為廣義和狹義的電子商務。廣義的電子商務定義為,使用各種電子工具從事商務活動;狹義電子商務定義為,主要利用Internet從事商務或活動。無論是廣義的還是狹義的電子商務的概念,電子商務都涵蓋了兩個方面:一是離不開互聯網這個平臺,沒有了網絡,就稱不上為電子商務;二是通過互聯網完成的是一種商務活動。
二、四要素:商城、消費者、產品、物流。
1.買賣:各大網絡平臺為消費者提供質優價廉的商品,吸引消費者購買的同時促使更多商家的人駐。
2.合作:與物流公司建立合作關系,為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提供最終保障,這是電商運營的硬性條件之一。
3.服務:電商三要素之一的物流主要是為消費者提供購買服務,從而實現再一次的交易。
三、電子商務的形成與交易離不開以下三方面的關系:
1、交易平臺
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以下簡稱第三方交易平臺)是指在電子商務活動中為交易雙方或多方提供交易撮合及相關服務的信息網絡系統總和。
2、平臺經營者
第三方交易平臺經營者(以下簡稱平臺經營者)是指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注冊并領取營業執照,從事第三方交易平臺運營并為交易雙方提供服務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
3、站內經營者
第三方交易平臺站內經營者(以下簡稱站內經營者)是指在電子商務交易平臺上從事交易及有關服務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
四、行業發展前景
“十二五”時期,我國電子商務行業發展迅猛,產業規模迅速擴大,電子商務信息、交易和技術等服務企業不斷涌現。20lO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已達4.5萬億元,同比增長22~A,。2011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額再創新高,達到5.88萬億元,其中中小企業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3.21萬億元。2012年第一季度,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整體交易規模1.76萬億,同比增長25.8%,環比下降4.2%。2012年第二季度,我國電子商務市場整體交易規模1.88萬億,同比增長25.0%,環比增長7.3%。電商扶持政策將出臺國家發展改革委2013年5月28日表示,13個部門將出臺系列政策措施,從可信交易、移動支付、網絡電子發票、商貿流通和物流配送共5個方面支持電子商務發展。前瞻產業研究發布的《中國電子商務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內地電子商務持續快速增長,交易額突破8萬億元,同比增長31.7%。國家發展改革委2013年5月28日表示在可信交易方面,國家工商總局正在會同有關部門,推進電子商務交易主體、客體和交易過程中基礎信息的規范管理和服務;質檢總局也在著力研究建立電子商務交易產品基礎信息的規范化管理制度,建立基于統一產品編碼體系的質量公開制度;商務部著力推進信用監測體系的建設。在移動支付方面,中國人民銀行正在針對當前移動支付快速發展的需求,研究制定移動支付發展的具體政策,引導商業銀行、各類支付機構實施移動支付的金融行業標準。在網絡電子發票方面,國家稅務總局正在進一步研究推進網絡電子發票試點,完善電子發票的管理制度和標準規范;財政部研究完善電子快捷檔案的管理制度。在商貿流通領域,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交易、物流配送、網絡拍賣領域的電子商務應用的政策、管理制度和標準規范。在物流配送方面,國家郵政局正在重點研究建立重點地區快遞準時通報機制,健全電子商務配送系列保障措施,同時創新電子商務快遞服務機制。
五、電子商務的基本特征
1、普遍性
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型的交易方式,將生產企業、流通企業以及消費者和政府帶人了一個網絡經濟、數字化生存的新天地。
2、方便性
在電子商務環境中,人們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客戶能以非常簡捷的方式完成過去較為繁雜的商務活動,如通過網絡銀行能夠全天候地存取賬戶資金、查詢信息等,同時使企業對客戶的服務質量得以大大提高。
3、整體性
電子商務能夠規范事務處理的工作流程,將人工操作和電子信息處理集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樣不僅能提高人力和物力的利用率,也可以提高系統運行的嚴密性。
4、安全性
在電子商務中,安全性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核心問題,它要求網絡能提供一種端到端的安全解決方案,如加密機制、簽名機制、安全管理、存取控制、防火墻、防病毒保護等等,這與傳統的商務活動有著很大的不同。
5、協調性
商務活動本身是一種協調過程,它需要客戶與公司內部、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間的協調,在電子商務環境中,它更要求銀行、配送中心、通訊部門、技術服務等多個部門的通力協作,電子商務的全過程往往是一氣呵成的。
6、集成性
電子商務以計算機網絡為主線,對商務活動的各種功能進行了高度的集成,同時也對參加商務活動的商務主體各方進行了高度的集成。高度的集成性使電子商務進一步提高了效率。
六、電子商務發展史
1、起步期
1990—1993年,電子數據交換時代,成為中國電子商務的起步期。
2、雛形期
1993—1997年,政府領導組織開展“三金工程”階段,為電子商務發展期打下堅實基礎。
1993年成立了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為主席的國民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及其辦公室,相繼組織了金關、金卡、金稅等”三金工程”,取得了重大進展。
1996年1月成立國務院國家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由副總理任組長,20多個部委參加,統一領導組織中國信息化建設。
1996年,全橋網與因特網正式開通。
1997年,信息辦組織有關部門起草編制中國信息化規劃。
1997年,中國第一家垂直互聯網公司誕生浙江網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網盛生意寶股份有限公司)。
1997年4月在深圳召開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各省市地區相繼成立信息化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各省開始制訂本省包含電子商務在內的信息化建設規劃。
1997年,廣告主開始使用網絡廣告。
1997年4月以來,中國商品訂貨系統(CG0s)開始運行。
3、發展期
1998—2000年,互聯網電子商務發展階段。
1998年3月,中國第一筆互聯網網上交易成功。
1998年10月,國家經貿委與信息產業部聯合宣布啟動以電子貿易為主要內容的”金貿工程”,它是一項推廣網絡化應用、開發電子商務在經貿流通領域的大型應用試點工程。
1999年3月8848等B2C網站正式開通,網上購物進人實際應用階段。
1999年興起政府上網、企業上網,電子政務(政府上網工程)、網上納稅、網上教育(湖南大學、浙江大學網上大學),遠程診斷(北京、上海的大醫院)等廣義電子商務開始啟動,并已有試點,并進入實際試用階段。
4、穩定期
2000—2009年,電子商務逐漸以從傳統產業B2B為主體,標志著電子商務已經進入可持續性發展的穩定期。
5、成熟期
3G的蓬勃發展促使全網全程的電子商務V5時代成型。